剛剛,2021 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公布:浙江大學教授周昆、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高會軍等 50 位青年科學家獲獎,他們每人將在未來 5 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 300 萬元的獎金,并可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科學探索獎」由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毛淑德、何華武、鄔賀銓、李培根、陳十一、張益唐、施一公、高文、謝克昌、程泰寧、謝曉亮、潘建偉等科學家,于 2018 年 11 月 9 日共同發起設立。項目啟動資金為 10 億元人民幣。它的資助范圍集中在「數學物理學、生命科學、天文和地球科學、化學新材料、信息電子、能源環保、先進制造、交通建筑技術、前沿交叉技術」九大基礎科學和前沿核心技術領域,三年來已評選出了 150 位獲獎人。該獎項每年頒發一次,每次遴選出 50 名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的、45 周歲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獲獎者將連續 5 年、每年獲得 60 萬元資金。


高會軍,1976 年 1 月出生,2001 年在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 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現為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交叉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智能控制與系統研究所所長;長江學者、國家杰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全國青聯常委、黑龍江省青聯副主席。他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自動控制理論和應用、網絡化控制、機器人智能系統、智能裝備等領域。高會軍在 IEEE Transactions 系列匯刊等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發表論文 100 余篇,SCI 他引 2 萬余次,入選全球高被引學者。他還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陳嘉庚青年科學獎、中國青年科技獎等榮譽。

馬仁敏目前任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副主任。他分別在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隨后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進行博士后研究。他于 2014 年加入北京大學。在科研方面,馬仁敏主要從事微納激光物理與器件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 首次表征了等離激元納米激光器外量子效率,獲得了外量子效率高于 10% 的高性能納米激光器(Nano Letters 2018)。2. 首次揭示了納米激光器性能隨體積的變化規律,證明了納米激光器可以比傳統激光器體積更小,速度更快,并具有更低的閾值和功耗,并給出了確定的物理機制(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3. 首次揭示了納米激光器的輻射能量可以完全耦合到表面等離激元,證明了納米激光器與傳統激光器相比存在本質區別(Science Advances 2017)。4. 與普渡大學 Tongcang Li 教授合作,實現每分鐘 600 億轉世界最快納米轉子(PRL, 2018)。該工作被 Nature 雜志等 highlight 報導。5. 把納米尺度等離激元激光器應用于微量物質的探測,成功實現了低于 1 ppb 的爆炸物 DNT 的探測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4)。該工作被 Science 評論為一種全新原理的探測器(Science, 348, 287, 2015)。6. 通過對半導體材料的增益和損耗的精確空間調制,在回音壁模式的微腔中實現了 parity-time 對稱性的無閾值破缺,實現了一對耦合模式頻率實部的簡并,虛部的分離,在半導體微腔激光器中實現了可控的單模激射 (Science 2014)。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研究員。她 2003 年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專業取得學士學位,2008 年在清華大學信息與通信系統專業取得博士學位,2009 年進入清華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2018 年 12 月起擔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研究員。據悉,陶曉明博士長期致力于探索發展計算通信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研究以多媒體體驗質量(QoE)為優化目標的計算通信技術框架,以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等技術為支撐,發展 QoE 度量、QoE 建模等新方法,探索基于智能計算的多媒體傳輸和網絡優化新技術,為顯著提升寬帶移動網絡可持續發展能力,特別是對于大容量多媒體業務的支持能力奠定重要基礎。

王震為西北工業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基礎、網絡科學、認知計算。目前,王震教授在 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Physical Review Letters、IEEE 頂級匯刊等發表論文 100 余篇,引用 14000 余次,H 因子 55,完成行業技術標準 4 項。研究成果多次被美國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AAAS Fellow、APS Fellow、IEEE Fellow 等國際知名學者積極評價,也被 Science、Nature News、LiveScience、ScienceDaily、科學網等知名學術媒體專題報道。近 5 年,王震教授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GF 項目、海外基金等 10 余項,獲多項科研獎勵: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首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獎」(西部唯一)等。此外還擔任 7 個國際 SCI 期刊等雜志的編輯,以及 Elsevier 雜志社特邀報告人和學術會議召集人。

趙巍勝教授 2007 年獲法國南巴黎大學(現巴黎薩克雷大學)物理學博士,2009 年獲法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員(終身職位)與法國南巴黎大學客座教授、博士生導師,負責法國科學院基礎電子研究所的自旋電子器件設計及建模團隊,2011-2013 年擔任法國南巴黎大學校長助理負責中國事務。2013 年,趙巍勝教授入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年 10 月組建自旋電子交叉學科研究中心,2014 年與自旋電子創始人、諾貝爾獎得主費爾教授共同組建費爾北京研究院并擔任院長。趙巍勝教授長期從事自旋電子學、新型信息器件、非易失存儲器等領域的交叉研究,歸國后開展超低功耗自旋存儲及邏輯相關研究領域,提出了將自旋軌道矩與自旋轉移矩結合實現高速讀寫的新型自旋電子存儲器件,研制了基于鎢薄膜的超高隧穿磁阻效應隧道結器件。近五年,趙巍勝教授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已在 Nature Electronics、Proceedings of the IEEE 等期刊發表論文 200 余篇,其中 ESI 高被引論文 7 篇,總索引超過 12000 次,H 因子 60,國際會議邀請報告(TMRC,NVMST,DATE 等)70 余次,2020 年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趙巍勝教授 2019 年入選 IEEE Fellow, 目前擔任北航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2019 年起),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Regular Paper 總主編(2020 年起),IEEE 電路與系統學會 Guillemin Cauer,Darlington 及 Outstanding Youth Author 最佳論文獎評審委員會主席(2020 年起),IEEE Fellow Selection Committee 委員(2021 年起)。

周昆 2002 年獲浙江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現為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浙江大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計算機學會會士 (ACM Fellow),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 (IEEE Fellow)。周昆的研究領域為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人機交互和虛擬現實。在 ACM 和 IEEE 匯刊上發表論文 100 余篇,論文引用 1 萬余次,獲得發明專利 60 余項。曾獲得 2009 年 NVIDIA Professor Partnership Award、2010 年中國計算機圖形學杰出獎、2011 年中國青年科技獎、2011 年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全球杰出青年創新人物獎 (MIT TR35 Award)、2012 年中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2013 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6 年陳嘉庚青年科學獎、2017 年浙江省自然科學一等獎。據「科學探索獎」項目負責人介紹,在今年獎項的提名、推薦、評審過程中,有超過 800 位各國院士及 20 多所著名高校校長參與其中。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 20 多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等國際大獎得主參與,和 2020 年相比有很大增幅。為了保證評審的客觀公正,「科學探索獎」在評審規則上持續優化:「今年評審中進一步增加了評委和小同行專家數量,每個細分領域的小同行專家不少于 7 人,回避關系設置得也更為嚴格,在除師生、親屬、項目、商業合作、同單位、提名、推薦等利益關系之外,論文合作也被納入回避范疇。」

文章來源:機器之心